回上一頁

最新消息

2021/09/13 正常生活幾時來?台灣「疫後」該怎辦?

台灣在這兩年因出色的防疫成績,相比國外可謂晚了整整一年多才「真正」經歷疫情擴散的嚴峻考驗,除了參考國外如何應對疫情,關於人們的心理及行為狀況也非常值得借鏡。


有行為科學家認為許多人即使在接種疫苗後,在群體中仍無法自在地脫掉口罩,可見就算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,武漢肺炎)疫苗已廣泛供應,恢復「正常」可能並不盡如人意。

要回歸到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,武漢肺炎)以前的「正常」生活,除了實際上的疫情控制,還有大眾的心理行為。人們在忍受了一年多與疫情相關的壓力後,在恢復參與公共集會、回到辦公室時,甚至在接種
疫苗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,而對某些人來說,要完全恢復正常有可能是沒機會的了,因為這些人有可能會對這種過渡至疫情之前的狀態感到焦慮。

儘管因為變種病毒的關係,全球的疫情狀況仍很不明朗,但有研究指出,在美國和英國等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,從他們主要的體育賽事重新開放、觀眾爆滿、餐廳人流熱鬧,到人們開始進行無口罩的約會、航空旅行也幾乎已經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來看,其生活已開始恢復至疫情前的正常狀態。


但在這種「正常」的狀態下,有些人仍然感到害怕和猶豫,甚至不願意接受每個人都渴望的「正常」生活方式,這就牽涉到心理層面的問題了——畢竟很多人都被關在家裡一年多了,不僅是要重新適應生活模式,對於回復人與人的社交接觸等,也需要時間去克服種種問題。

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,武漢肺炎)時代,所有圍繞恢復正常的恐懼話題,被稱為「大流行後的焦慮」或「重新進入的焦慮」,全球各地的醫護人員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和治療這種心理問題。目前全球有將近400萬人死於新冠病毒,對於他們的親友而言,「正常」可能永遠都不會再來,而許多還沒遭受創傷性損失的人們,也正在持續與病毒鬥爭、掙扎著,而除了生死的難關,超過1億人在這場大流行病毒中失業,這也是另一種生活的考驗。雖然在數位製造中,有些技術(例如
3D列印)在這場大流行病毒中反而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機會,但其實還有更多的行業因此衰退,是不可忽視的難題。

因此,許多人發現這場疫病遺下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,以美國為例,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2020年12月發現有42%的美國人患上憂鬱症或焦慮症,相比疫病爆發前有了11%的巨大增長,另外,近日也有研究發現,40%的英國人希望在商店及交通工具上永久佩戴口罩——口罩正正意味著謹慎、憂懼的情緒,由此可見那40%的英國人認為疫病是永久性的,同樣地,憂懼也可能是永久的。


當我們正在台灣所煎熬的,國外都煎熬過、或正煎熬著,因此國外應對疫情的手段和當中衍生的新問題,全是台灣的前車之鑑。真正的病毒固然是令人恐懼的,但無形的心理行為也令人產生不少負面情緒,這都是值得正視的問題,因為這都是關係到能否真的回歸「正常」生活——當台灣的防疫、抗疫經驗愈來愈成熟之外,那麼人們的心理狀況呢?這絕對是值得關心的議題。


DiMan的讀者們,你們對此又有什麼看法呢?看似充斥著冷冰冰的機器與技術的數位製造業,又能如何幫助受困在疫情中的人們呢?歡迎來到DiMan的FBIG分享你們的想法。

📌最新、最炫的數位製造資訊,帶你走進數位製造及科技資訊的未來,立即給DIMAN按讚吧!
FBIG
✌️掌握你最新的科技資訊
https://diman.tw/ 


資料來源1
資料來源2